美国已经砸下20亿豪D自动驾驶黑科技,中国还在拼价格战?
老男人
昨天 18点06分
198
4
在轰鸣的引擎声中,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。太平洋彼岸,硅谷的科技巨头和资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投入,将自动驾驶技术深度融入工程机械,试图彻底颠覆传统施工模式,勾勒出未来工地的蓝图。而回望我们熟悉的中国市场,产能过剩的阴影下,价格战的硝烟弥漫,让无数从业者苦不堪言,甚至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。这不禁让人深思:当全球工程机械的未来驶向智能化、无人化、高效化,中国,又将何去何从?我们是选择继续在低水平竞争中内耗,还是勇敢地拥抱技术革命,抢占未来制高点?
一、美国:资本的洪流,浇灌自动驾驶的“未来工地”
过去十多年,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,以其敏锐的嗅觉和大胆的投入,将目光投向了看似“笨重”的工程机械领域。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自动化,而是致力于让挖掘机、推土机、矿卡等重型设备拥有“大脑”,实现真正的无人化作业。这背后,是数亿美元的资本豪赌,是对未来施工效率、安全和成本的革命性畅想。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,是未来万亿级市场的提前布Ju。
让我们深入了解几家**性的美国公司,看看它们如何用资本和技术,描绘着工程机械的未来:
1. Built Robotics:让挖掘机“自己挖”,颠覆施工逻辑
成立于2016年的Built Robotics,是工程机械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。他们独辟蹊径,专注于将普通挖掘机改装成完全自主作业的机器人。其核心技术在于一套软硬件结合的改装套件,能够让传统设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,根据预设的数字模型,精准完成土方工程、地基开挖等复杂任务。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,将人类从重复、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更解决了建筑工地长期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和安全风险等痛点。想象一下,夜幕降临,工地上的挖掘机依然在精准高效地工作,而操作员则在千里之外的控制中心监控一切,这正是Built Robotics正在实现的未来。
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Built Robotics累计融资额高达1.12亿美元(部分数据源显示为1.37亿美元,此处取多数来源的1.12亿美元)。其主要投资者包括Tiger Global Management、NEA、Founders Fund、Fifth Wall等全球顶尖风投机构,这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技术前景和市场潜力的强烈看好。他们投资的不仅仅是技术,更是未来施工模式的变革。
2. SafeAI:矿山无人化的“智能大脑”
SafeAI则将目光聚焦于矿山和建筑行业的重型设备自动驾驶解决方案。与Built Robotics类似,SafeAI也采用改装现有车队的方式,通过先进的传感器融合、高精度定位和智能决策系统,让矿用卡车、装载机等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实现无人驾驶运输。这对于提高矿山作业效率、降低运营成本、减少碳排放以及保障人员安全具有里程碑意义。在矿山这种封闭且重复性高的场景,自动驾驶的价值被无限放大。
SafeAI的累计融资额约为6800万美元(部分数据源显示为9100万美元,此处取多方报道的6800万美元)。其投资者包括Autotech Ventures、Brick & Mortar Ventures、Builders VC等,显示出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巨大潜力,以及对工业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深度布Ju。
3. Bedrock Robotics:低调崛起,直指建筑自动化核心
Bedrock Robotics是一家相对低调但实力不凡的工程机械自动驾驶公司。他们专注于开发先进的自主技术,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更高效、更安全的解决方案。虽然其公开信息不多,但其获得的巨额融资足以证明其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。这往往是硅谷初创公司的典型路径:在“隐身模式”下默默耕耘,一旦技术成熟,便以惊人的姿态浮出水面。
Bedrock Robotics在2025年7月从隐身模式中浮现,并宣布获得了8000万美元的融资。这笔巨额资金将加速其在自动驾驶建筑技术领域的研发和部署,预示着其将成为该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未来有望在建筑自动化领域扮演关键角色。
4. Teleo:远程操控,通往无人化的“桥梁”
Teleo则采取了更为务实的路径,他们专注于将现有工程机械改造为可远程操控的半自动机器人。通过其远程控制套件,操作员可以在远离危险工地的地方,安全高效地操控设备。这种模式在实现完全无人化之前,提供了一个更易于落地、成本更低且风险可控的过渡解决方案,尤其适用于危险作业环境或需要专家远程指导的场景。
Teleo的累计融资额约为2980万美元。其投资者包括UP Partners、Trucks Venture Capital和F-Prime Capital等。这表明市场对其远程操控和半自动化技术的认可,以及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提供实用解决方案的能力。
美国工程机械自动驾驶公司累计融资总额:
将上述公司的融资额相加,Built Robotics(1.12亿美元)+ SafeAI(0.68亿美元)+ Bedrock Robotics(0.80亿美元)+ Teleo(0.298亿美元)≈ 2.898亿美元。这近3亿美元的资金,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,正推动着美国工程机械行业向着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未来全速前进。这笔巨额投资,不仅是资本对技术的认可,更是对未来生产力变革的坚定信念。
这些公司所带来的革命性改变,远不止于机器的自动化,更是对整个施工流程、商业模式乃至行业生态的深远重塑:
-效率的极限突破:机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,且精度更高,大大缩短工期,提升项目交付速度。
-成本结构的优化:减少对人工的依赖,降低劳动力成本、管理成本,并减少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。
-安全性的质的飞跃:将人类从危险、恶劣的施工环境中彻底解放出来,从根本上避免事故发生,保障生命安全。
-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:自动驾驶设备能够实时收集海量作业数据,为施工优化、进度管理、设备维护提供精准依据,实现精细化管理。
-商业模式的创新:从传统的设备销售转向“设备即服务”(Equipment-as-a-Service),提供基于作业量或时间的租赁服务,降低客户初期投入。
二、反思:价格战的尽头,是无人获益的零和博弈
与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激进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深陷价格战的泥潭。在过去几年,由于产能的快速扩张和市场需求的波动,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。为了争夺市场F额,制造商们纷纷祭出降价大旗,导致产品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,甚至出现“卖一台亏两万”的极端情况。与此同时,代理商渠道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,原本良性的厂商和代理商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。
更为可惜的是,终端用户总体并没有从价格战中获得收益,他们手里的设备贬值速度太快,以至于出售设备的时候,发现设备的利润反而因为价格战变得更少了,因为设备全生命周期中的收入=租金收入+二手机收入,二手机贬值带来的收入减少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期。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盈利能力,使其无力投入研发,也阻碍了整个行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的步伐。在“内卷”的漩涡中,我们似乎忘记了,真正的竞争力来源于创新,而非无休止的低价倾销。
中美两国在工程机械领域的不同发展路径,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。美国企业通过资本和技术驱动,正在开辟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,他们瞄准的是未来施工模式的颠覆性创新,是高附加值、高效率的未来。而中国企业,虽然在传统制造领域占据优势,但长期陷入价格战的泥潭,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,也可能错失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先机。这种“以量取胜”的模式,在市场下行时显得尤为脆弱。
价格战的本质是同质化竞争下的无奈选择,它最终只会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,企业无力投入研发,陷入恶性循环。长此以往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难以摆脱“大而不强”的Ju面,更无法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低价竞争只会带来短暂的市场F额,而无法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健康的盈利能力。
三、呼吁: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扶持,中国工程机械的破Ju之道
面对未来,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必须痛定思痛,将发展重心从“拼价格”转向“拼技术”、“拼生态”。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,更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。
1. 坚定不移地投入技术创新,抢占未来制高点:
-加大研发投入,构建核心竞争力:鼓励企业将更多利润投入到自动驾驶、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中,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,形成难以被模仿的竞争壁垒。
-深化产学研合作,加速成果转化:加强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,共同攻克技术难题,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,让实验室的“黑科技”真正走向工地。
-鼓励跨界融合,引入“新鲜血液”:借鉴美国经验,吸引更多来自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大数据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团队进入工程机械行业,带来新的思维、技术和商业模式,激发行业活力。——令人欣慰的是,我们看到,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中,也有像易控智驾、博雷顿、拓疆者等这样的优秀科技企业,正在努力将自动驾驶、AI等前沿的科技带入到中国的矿山、港口等高利润施工行业。铁甲工程机械网将持续关注和报道这些优秀的企业,敬请大家关注。
2. 扶持和培育核心供应链,筑牢产业根基:
-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生态:在传感器、高精度定位模块、线控底盘、高性能计算平台、智能芯片、执行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,加大投入,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供应商,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,确保产业链安全。
-建立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:鼓励主机厂与零部件供应商、软件服务商、解决方案提供商、甚至独立开发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共同打造智能工程机械生态圈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
-推动标准制定,掌握行业话语权: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国内智能工程机械相关标准的制定,将中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,掌握行业发展的话语权。
3. 摆脱价格战思维,回归价值竞争的本质:
-提升产品附加值,创造差异化优势: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服务,提升产品附加值,让客户愿意为更高的效率、更优的性能、更安全的体验、更智能的解决方案买单。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解决方案”转变。
-积极拓展海外高端市场,寻求利润增长点:凭借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,积极拓展海外高端市场,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,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。
-推动行业自律,共建健康生态: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,共同抵制恶性价格竞争,建立公平、有序的市场环境,将竞争的焦点从价格转向技术、服务和品牌。
结语:中国工程机械,是时候“智”造未来!
挖掘机轰鸣的背后,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,更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缩影。面对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浪潮,中国不能再沉溺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。是时候,将我们的目光从眼前的“一亩三分地”投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,用技术创新点燃行业的新希望,用生态协作构筑未来的新优势。唯有如此,中国工程机械才能真正从“制造大国”迈向“制造强国”,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“中国智造”力量!这场变革,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凭借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中国市场的韧性,我们一定能在智能工程机械的赛道上,跑出属于自己的速度,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!
参考资料:
[1]Built Robotics Crunchbase
[2] SafeAI Crunchbase Profile
[3] Bedrock Robotics Emerges from Stealth with $80M in Funding
[4] Teleo Tracxn Profile
[5]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价格战相关报道
-
老男人
昨天 19点44分
-
小票友—kenki FAN
昨天 19点23分
最早实用化的2D/3D辅助出现于十年前,一贯标榜“黑科技”的国产在这方面相当落后。这不是能简单用“技术力不足”来解释的问题(真把国产逼急了他们会直接买别人的),更多的还是“没有需求”导致目前国内能用的辅助仅有卡特的部分型号而已。而且就现在这个经济和就业形势,智能化施工的技术非但不会迎来机遇,反而会被忽视
-
小票友—kenki FAN
昨天 19点17分
-
manwang-
昨天 18点32分
樊总,还得看国情啊!内卷的年代,价格是决定因素,再说,这么多机器,这么多人,全都自动化,那让那些低学历的咋办啊?本来就产能过剩,还要更先进啊?除了特殊环境,哪里需要机器人啊?
已展示全部评论
还有空间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