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让“第一”成为历史的遗憾——2014,中国装载机行业乱象之浅见中国装载机,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最具“传奇色彩”的子行业之一。如果从国家有关部委确认定型生产的年份算起,到2014年刚好是50年。50年的时间,数十万人的努力,让中国装载机从“零”做到了全球第一。近年来,不仅国内年销量稳定在10万台量级,年出口量,也已突破4万台。单看数量,相对欧、美、日,中国装载机已经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。这是积极的一面。50年的时间,如果以人做比方,已经进入了“知天命”的年龄段。思想成熟,处世理性,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显著特征。但遗憾的是,中国装载机行业在经历了短暂的“由乱而治”之后,2014年,再一次迈进混乱阶段。这是遗憾的一面。作为一名从业者,看到在当前严峻市场形势下愈演愈烈的乱象,简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,与各位同仁探讨:“简单”的结果在所有工程机械门类中,从产品基本功能实现角度看,装载机产品对技术和制造的要求相对“简单”。这种“简单”,导致的结果是:中国企业,甚至是一些小的个体企业,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出能够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5吨及以下规格的装载机产品。这种“能用”且低价的产品,把国内市场装载机整机销售价格抑制在较低水平。想凭借先进的技术、高端的配置,以求形成产品差异化,比较困难。除非以较低的成本增加,实现技术、质量的显著突破,这正是对中国装载机企业的考验,看谁能先做到这一点。否则,就很难摆脱同质化、恶性竞争。现在,业内只有一家企业在核心零部件、新燃料产品、大吨位产品方面刚刚取得了领先性突破,但距离达到显著的市场效果还需要点时间。“第一”的情结所以,当前的中国装载机,在量大面广的3吨、5吨产品上,不同企业有一定的市场区域和客户群体差异,但还没有形成全面的、特别明显的市场层次差异,各主要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错位竞争格局,大家主要还是以规模论英雄。似乎谁的销量大,谁就是好品牌,谁就技术领先、质量领先。所以,业内目前有几家企业对所谓的规模“第一”或“第一梯队”的名分非常敏感。单调的“策略”在同质化竞争的现状前,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中,在规模至上的情结下,要想达到想要的规模目标,没有能力在技术、质量上实现快速突破的企业,只有重新拿起价格和无底线商务条件的火把,到处放火,以此单调的“策略”,以巨大的风险付出,博取些许的销量增长,给自己的经营,也给全行业的市场秩序,埋下巨大隐患。所以,劝告再次玩火的企业适可而止,不要再把行业拖向泥潭。掺水的“规模”“第一”只有一个,“第一梯队”也有占有率的条件。在无底线竞争中,要想守住这些名分,而规模实际又跌出了名分所需的条件,怎么办?万般无奈,只有虚报数字。虚报,已经成为装载机业内人士公开的秘密。所以,中国装载机行业的“第一”已经没有意义,“第一梯队”更无需看中。这些名分,已经不再是荣耀,而是已经走向了反面,已经成为中国装载机行业历史上的一段遗憾。所以,在此劝告大家,放下数字“第一”的虚荣,追求技术和质量的第一才是正道,这才是对行业负责任的态度。真正有品牌深度,充满自信的企业,强调的是技术、品质和服务。广大用户朋友更要清晰,不要被虚假的规模迷惑,当前这个阶段,越强调“第一”的品牌,越要警惕,无论是哪个品牌。你只看身边哪个品牌的高端产品多,服务好,这代表这个品牌有真正的实力和端正的态度,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广大局外人士,更不要用各企业上报的数据来指点江山,那只是个玩笑。而具体到所谓的热点区域、热点产品,那更是玩笑中的玩笑。其他子行业也不要以装载机2014年的“市场表现”为参照,装载机行业的真实情况是1-4月份内销保守估计同比下降15%以上。扑火的“飞蛾”在供需严重失衡、业态严重破坏的装载机行业,仍不断有充满自信的品牌闯进来。韩国的,美国的,本土的,有的高举着品牌的大旗,有的怀揣着明日的梦想,结局都是一致的:没捡到芝麻,反丢了西瓜。中国装载机行业,对于新进入者来说,存在很多很深的陷阱。但愿不会再有扑火的“飞蛾”。结语品牌,只有在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技术先进性、可靠性和客户信任的时候,才是有价值的品牌,否则只是个符号;规模,只有蕴含着合理效益的时候,才是有意义的规模,否则只是个气泡。笔者无意于伤害行业及任何品牌。作为一名从业人员,只是为当前的乱象深感遗憾,希望大家放弃非理性的行为,共同维护行业健康的秩序,把资源和精力投向积极的竞争点,因而发表一点个人粗浅的见解。不欢迎无端的争吵,只欢迎理性的探讨。谢谢各位!——转载
-
语林狗
2014-05-14
能不能不重发了~!~!~!~!~!~!~!~!~!~!这是不好的习惯~!
已展示全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