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帖
评论
-
混江龙 2012-07-16
好美的地方啊?????
回复(0)
-
我不想放弃 2012-07-16
我也来臭臭热闹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各位甲友本帖全部已经更新完毕!谢谢大家对老和的支持!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梅州当地的妇女(1935年),裤子很宽大,清楚可见,家里的男人很多都出南洋做工去了,在家的妇女承担起所有农活,因为要经常下地干活,所以从不裹脚,真是新时代的女性。 客家民谚中说到的“家头教尾、田头地尾、锅头灶尾、针头线尾”,说的就是客家妇女不论养育子女、耕种、家务、女红等样样都是能手。他们和男子一样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。正因为如此,客家妇女历来就没有缠足的陋习。 民国,五华打水的妇女(1949年),快解放了,这样的装束,瞬间已经改变,这些,俨然成了民国的标签。 这装扮看起来就是我的吖太(即爷爷奶奶的妈妈)级人物:扎髻,穿“拷kin衫” 民国,梅县区域的一段山脉,时间更早,拍摄时间在1928年。 关于梅州和梅县 目前很多人分不清楚梅州和梅县的关系。历史上,一直叫梅县地区,兴宁地区,五华地区的,1988年全国城市区域调整的时候,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,地区首府梅县市的市区分拆为梅江区作为梅州市政府驻地,其它地方仍为梅县,县政府驻地迁到扶大镇。这就是大家习惯将梅州、梅江区和梅县同称为梅县的原因。 梅州与梅县是市与县的关系,只不过人们习惯了直接称梅州为梅县罢了。所以在外边,一讲梅县、兴宁,大家都知道。现在的梅州(又称梅城)是指梅州市梅江区。通常现在说的“上/下梅县”,其实指的是去梅州市梅江区,而不是去梅县的县城。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民国,三个丰顺当地人(1930年) 感觉就是在自家门前照的~~地方倍亲切~~后面的房间应该是厨房~ 民国,兴宁一名吸烟的老者(1931年),可以想象后面的镜头,那就是喷烟,好长的烟管。 的确是很生活化的照片。 可惜了,不知道抽的叫啥烟~~~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民国,一段五华县的山路,通向不知名的远方。这段山路看起来还有石头铺就,在当时来说算是高级的山路了。 民国,一位五华儿童,帽子很拉风呀。 这叫斗笠,用客家话说就是"笠嘛"。遮风挡雨,经久耐用!绝对出门出街走朋访友上山下田的必备装备! 小朋友挺会找地方拍照的,这么茂盛的美人蕉做背景,还摆了这么好看的POSE!漂亮!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民国,梅州的一处墓地(1930年) 标准客家墓地~~我说不出来具体哪里客家,但凡我们客家人做墓地,都基本上是这个样子~~ 民国,梅县人在汲水灌溉(1936年). 当时在松口镇就很多这样的水井吊架,据说当时日本准备侵占松口镇时侦察机从高空看到这么多水井吊架,以为是高射炮,进而推断出松口镇很可能有重兵把守,松口镇因此逃过一劫,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那么这些水井吊架真是功不可没啊!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民国,平远的一处池塘边钓鱼。(1936年) 民国,大埔的一处水车(1941年) 听奶奶讲多了,自己还没在梅州亲眼见过~~~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不是,我在帖子前面不是写声明了嘛,有些是自己拍的,有些是朋友QQ空间找的
回复(0)
-
老啝 2012-07-16
梅县的江上小船(1948年). 原来曾几何时,梅江也这么热闹~~~ 千帆竞渡,百舸争流应该就是这个场面吧! 梅江边的村落(1936年) 村落至今保留着不少,只是大部分都已残旧不堪,岁月总是在流水中过去,今人如果站在这里,会想些什么呢?
回复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