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铁甲上看了太多讲价格战的,我自愧不如。所以咱们今儿就换个题材,讲讲比价格战更为长远的“一机多型”和“一机多能”的概念和发展趋势。这可以说是目前价格战大环境下厂商和用户的突围秘籍之一,更是以后必然的发展方向。
先讲讲“一机多型”:“一机多型”,言简意赅地说就是一台挖掘机有很多子型号,用以完成不同的任务。
以日立ZX330为例:
还有最常见的的LRF加长臂型(但是我没见过!)
当然还有LC型、K型、H型这种小打小闹的改进型。
当然,这种做法绝不仅限于中挖,还有大挖。
装备港口小蛮腰、起重机底盘、散料抓斗、举升式驾驶室、抓料长臂的TL1100-3
装备伸缩式加长底盘、模块化拆楼臂、液压剪、上扬式驾驶室、防护网的ZX1000K-3
上面的两台机械尽管风马牛不相及,但如果仔细观察,它们的发动机舱、配重是完全一样的,并且他们的基本型都是图中的日立850。
“一机多型”的出现有其必然性,在土方施工(Earthmoving)以外的场景里,对大型机械的需求同样是巨大的,是目前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。那么,与其重新设计制造开辟新生产线,不如投机取巧,把基本型挖掘机的主体照搬。这样不需要重新设计,更不需要开辟完整的全新生产线,直接从挖掘机流水线上拉一个半成品就行,保证了通用性(即福特所倡导的流水线理念),同时也方便了售后维修保养。
当然,反过来说也可以认为这是各大厂商在基建机械行业以外跑马圈地,拓宽市场。这样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。所以,这种“一机多型”绝大多数都是主机厂商在搞。相比改造,这样配置更全、匹配度更高、成本更低。
2019慕尼黑宝马展上配备3D辅助的卡特新型轨道挖掘机M323F
当然也有例外,卡特M323F是基于M315F改进的轨道挖掘机。事实上,之所以外表相去甚远,是因为M323F实质上是利用M315F的零件进行重构的型号。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用途单一的高效率机械,同时保证了零件的通用性。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。
利勃海尔的轨道挖掘机同理,两家各自的抓料机也是如此。
由于是由挖掘机重构而成,外表似曾相识,说是轮挖也肯定有人信。事实上欧洲人确实偶尔让这些抓料机客串大型轮挖,虽然比真正的轮挖略逊一筹,但也算是不负重望。
“一机多型”囊括了1-400吨的挖掘机,最佳吨位介于20-36吨之间。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矿业、林业、冶金、物流、环境、基建、军事、消防等等。基建又包括铁道、隧道、基础、起重、水利、土方、石方、市政……
“挖掘机”这个概念已经不限于“挖掘用的机械”了!这不仅是现状,而且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“一机多能”:欧洲人虽然一直在开发“一机多型”,但同时也对这些以一偏而废其他的机械不甚满意。所以,欧洲很早以前就在挖掘机上普及了快换,甚至出现了可以自动连接液压管的那种。不过这还是与“一机多能”的远大目标相去甚远:拆楼够不着,抓料摸不到;干啥啥不行,油耗第一名!
那该咋整呢?
这一次,欧洲人把目光放在了模块化臂的拆楼机上。图为卡特新一代352 UHD拆楼机。
“既然可以装拆楼臂,为啥不能装别的呢?!”
欧洲人终于幡然醒悟,“通用载具”并非不可能。
日立的欧洲小弟Kiesel二话不说马上开干,直接拿来了一台日立拆楼机,加配管、改大臂、加预留接口、加蓄能系统(大臂根部中央)!
额外显示屏、万能操纵杆、额外按钮,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驾驶室。
型号前缀K指Kiesel,MC指Multi Carrier ,即多功能载具。
伸缩臂
不仅小臂有快换,这个大臂现在也有了快换,让挖掘机可以快速切换形态,完成不同的任务。
吨位从25吨一直到89吨都有!
试想,一台长臂拆楼机,把建筑拆除后换装三节臂,拆除基础并清理现场,再换装普通臂搞土方,换装伸缩臂搞基础……也就是说整个施工过程中只要用这一种机械就可以满足需求!
但是通用载具也有其局限性,性能不如“一机多型”,也不如专用型效率高(只是换臂还不够,但还换其他配置就失去了通用载具的意义),并且如果使用范围有限,将会很不划算。
“一机多型”旨在追求专业化的同时保证通用性,效率较高,但弊端是功能单一。
而“一机多能”同样保证了通用性,同时实现了多功能,发展较为全面。但全面也就意味着没有哪一样是突出的,而且相较于“一机多型”还不够成熟。
那么,中国市场该何去何从呢?
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挖掘机作用仍然较为单一,仅限于部分基建工程。而不像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不同吨位的挖掘机车族,适用于不同场合。多元化是发达国家挖掘机技术发展的标准模式。
鉴于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生疏,这时候并不需要发展“一机多能”,而应该优先发展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“一机多型”,开拓市场,先打下一片江山。
等到“一机多型”趋于成熟时,再在此基础上发展“一机多能”,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当然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,这第一步便是投入科研资金。
价格战是必然现象。在之前的基建狂潮时,各大品牌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产能。现在基建由热转冷,产能却收不住,势必会造成价格战,即通过更低的价格(同时降低质量),将这部分产能发挥。因为如果收缩规模,亏本会更严重!这就造成了价格战,主机厂商不想打,司机老板更不想打,但无法停止!(所以说不是谁引起了价格战,而是市场掀起了价格战。但换句话说,市场发展本来就是遵从的优胜劣汰原则。但看起来国产是打算玩到底了)有两条路:1.国家投入资金2.国产厂商自己站稳
何为“站稳”?其实,在价格战的竞争中,要想屹立不倒,只有把基础打牢。而这个基础正是市场,抢占的市场越大,胜算就越大。如今,挖掘机多元化正是世界工程机械发展大势。而目前合资品牌在中国多元化挖掘机市场(注意不是普通挖掘机市场!)还未完全形成气候,国产品牌只有抢占先机,占据上风,才有可能在残酷无情的价格战收割中幸存!而不是依靠价格战来搞什么“弯道超车”。把目光放长远,这也是对国内工程机械市场有益的。国内挖掘机市场未来将会如何,我们拭目以待!
至于用户群体,尤其是散户,如果想要在这个僧多粥少的环境里找到活干就必须开拓业务范围。很简单—加装快换并准备各种属具。这就是差异化竞争,当别人还在为那点微不足道的台班费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你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客户,保证了既有活干又有钱拿。这同样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而你就是先行者!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缓解了一部分市场的饱和压力,有何不可呢?
精挑细选出来的
回复